5月的雅砻大地,阳光明媚。走进乃东县结巴乡滴新村,村民一片繁忙,新农村快速发展的气息迎面而来,机器的轰鸣声,运输车队穿梭其中,处处能感受到滴新村集体经济的新风貌。
滴新,藏语意为“核桃树”,很多人会想到这里有大片的核桃林,但是到这里才发现这里没有一棵核桃树,有的是像核桃树一样蓬勃发展的农业合作社,从以前村里的砂石厂到现在的9种经济,滴新村集体经济从幼小禾苗已长成枝繁叶茂、结满硕果的参天大树。
扎西多吉是结巴乡滴新村的第一书记,也是村里致富的带头人,提到发展全村集体经济,这位扎西书记印象很深。他向我们介绍说:“以前村子里很穷,村民也没有太多的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和农业,自己开始萌生在村里开个砂石场的想法,开始这个想法在很多村民眼中都是不靠谱的,因为村里以前有2个砂石场,都经营不善而倒闭了,村民看不到砂石场能为村子带来什么变化,很难认可和信任。”
然而他坚持下来,幸运的是,扎西书记的“兴隆砂石厂”在开办第一年就盈利了,2015年底,砂石厂盈利40余万元,他把20万元拿出来给村民分了红,另外20万元留作后续发展资金。村民得到了实惠,开办砂石厂的积极性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村民投入到工厂的生产中来,成立石材厂、商店、种植业合作社、奶牛养殖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并在乃东县泽当镇开办了一家藏式餐厅,就这样滴新村集体经济就像滚雪球一样发展壮大了。
1、加强管理,扭亏转赢,越做越大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用制度管人管事,村里的集体经济才能有序健康发展。扎西多吉书说:“以前村里有2个砂石场,都经营不善而倒闭了。说是经营不善,其实是财务有严重漏洞。自己上任后,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严格财务管理,让2个人负责财务,相互监督,防止企业蛀虫,这样农村集体经济就慢慢做大了。”
2、产销一体化的供应模式
滴新村现在有砂石厂、石材厂、种植业合作社、奶牛养殖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宾馆餐厅等9种集体经济。最初,开办起来的砂石厂是村里的重要资金来源,在砂石厂的基础上村里又开办了石材厂,同时种植业实现统一机械化又解放了大批的劳动力,种植出来的粮食和养殖肉奶蛋直接供给宾馆餐厅,既健康又实惠,就这样滴新村集体经济形成了一个产业链,越做越强。
3、提前谋划,实现集体经济的转型升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砂石厂是村里的龙头企业,砂石厂的经营好坏关系到全村经济的发展与否。近几年,由于发展拉林铁路、拉林高速等大型工程需要,砂石厂原料销售不成问题,但村里“两委”班子还是提前谋划,开办了石材厂,从附近的加查县水电厂运来大批废石作为原料,对原料进行深加工。村里的木匠转行做起了石匠,生产出的藏式石桌、大理石板、石材花瓶、藏香炉、酥油灯、寺庙石碑等产品供不应求,产销区内各区市,开办更多门类的集体经济,努力实现村里经济的转型升级。
总书记说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5年前,滴新村集体收入仅有6000元,201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177.64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达1738万元,累计分红650万元,人均纯收入15030元,现金收入10321元;中小学入学率、全村通电率、电视覆盖率、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率、参加新农保都达到100%。
经过10余年的发展,结巴乡滴新村从一穷二白的贫穷存成为雅砻大地上有名的富裕村,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告别了滴新村,青稞君还有些不舍,看到周围砂石厂、石材厂、造砖厂,还有田地里绿油油的禾苗,我们看到滴新村集体经济“核桃林”的新希望、新前景、新魅力。
图文系原创
西藏新媒体山南行 段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