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砻大地上,有这样一位干部,他幽默风趣、喜欢思考;他来山南的第一天,就说“我是山南人”;他给“干部”重新下了定义;他受百姓的爱戴拥护,但却说百姓给予了他太多太多......
从今起,我们就是山南人
5月21日,山南市委常委媒体见面会后,快搜菌见到柯东海,湖北省第七批援藏干部人才工作队总领队,现任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委委员、常委。
2010年,柯东海作为湖北省黄石市援藏干部来到山南任曲松县委书记。刚到县里,他就忙于摸清县情的调研,3个月,他跑了全县5个乡镇、21个村。“山南是藏民族的摇篮和藏文化发祥地。我们能被选派到山南工作,是我们的光荣,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的荣幸,我们一定会倍加珍惜这次机会。从踏入山南的第一步起,我们湖北省援藏干部就是山南人。”柯东海对队友们说,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视雅砻大地为故土,视山南人民为亲人。
曲松县平均海拔4200米,“不高不低,不中不边,不农不牧”柯东海这样描述曲松县情。如何发展,柯东海和援藏队思考了很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柯东海提出了农牧民增收、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3件大事,打好矿业大县、旅游名县、转型新县3张牌的发展思路,并在3年援藏过程中一一落实,曲松县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三学一交”,干部群众一家亲
在曲松县,柯东海坚持“三学一交”——学藏语、学藏歌、学民俗、交藏族朋友,这也是他一直以来坚持的“快乐援藏”的理念。柯东海回忆道,在下洛村,当新来的县委书记用半生不熟的藏语同村民交谈时,很多村民十分好奇继而由衷感动,很快把县委书记当成了“自己人”。
有一天,有个人来找柯东海,柯东海问他什么事?那个人说:“我家里欠了银行4000元的贷款,我们太穷了,还不起。可如果我们不还钱的话,我们整个村子都不能贷款了。”柯东海想:“老百姓有困难来找我,是对我的信任,是把我当成了亲人。”二话没说,就帮村民把钱还上了。
柯东海下乡调研时,在海拔4300米的一个村里,看到驻村工作队队员吃泡面,柯东海就详细了解了情况,发现他们是由于水土不服,才吃的泡面,他心情很是沉重。后来,曲松县专门投入100多万元实施了“三小工程”,为全县5个乡镇修建了小食堂、小澡堂和小菜园,极大地改善了基层干部的生活条件。
柯东海回忆,“刚来时,看到孩子满街跑,问村民为什么不上孩子幼儿园呢,他们说,没有幼儿园。”而2013年9月,曲松县中心幼儿园正式开园,这是全县第一家正规幼儿园,74个宝宝成为第一批幼儿园的孩子。
柯东海是一个比较喜欢思考的人,他想得很深、很透。之前,曲松县法院的院长找到当时任职于曲松县委书记的柯东海,说有一个离婚案,没法判。柯东海了解情况后发现,是因为没有领结婚证,因此,妇女的权益便无法得到保护。这种情况之前在农牧区很普遍,后来,柯东海就在想,能不能把结婚却没有办证的人集中起来,县委给他们办一场集体婚礼,县委书记给他们主持婚礼?便安排乡里组织找了36对没有办婚礼的,婚礼上,柯东海发给他们三样东西:结婚证、结婚照和1000元红包。但是,新人们要准备喜糖发给围观的群众和小孩。这样,他们就有了意识,结婚要办结婚证,拍结婚照。
“干部就是有困难做斗争的人。”
柯东海一直对他的队员们说,一定要时刻问自己“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柯东海说:“我一直倡导的就是快乐援藏、奉献援藏、科技援藏,同时,我也在做援藏家属的工作,让家属报喜不报忧,多说一些‘孩子今天考了好成绩,孩子长高了。’这些话。”柯东海带领的这批援藏队员,平均年龄38岁,每个人都是各个领域的精英。“干部就是有困难作斗争的人。”这句话是柯东海对干部下的新定义。干部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群众工作,就是要一碗水端平,可能刚开始群众不理解,慢慢地,群众就会理解你、拥护你。
“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柯东海经常给队员讲这样一个故事:在下乡时,柯东海到了农牧民群众家里,农牧民就把家里最好的牛羊肉、酥油茶拿出来给他吃,这些都是他们平时不舍得吃的东西,柯东海说:“从农牧民的表情和笑容里,我就可以看出来,他们是非常真诚的。”每次想到这些,他就说,一定要做一个有担当的人,为老百姓多做实事,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
像柯东海一样克服各种困难、务实肯干的援藏干部还有很多。自1995年实行对口援藏以来,全国共有18个省市、60多个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17家中央企业,先后选派6批共4742人进藏工作。
22年,只是历史长河里的一瞬间。然而,在湖北省对口援藏的22年间,一笔笔援藏资金、一个个重大项目、一项项民生工程,犹如金秋芙蓉,香飘雅砻大地。
22年援藏,湖北给西藏带来什么?(数据截止到2015年10月)
来源:西藏媒体山南行
记者:岑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