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南贡嘎县吉雄镇红星社区一组扶贫房的工地上,我看到一个来回穿梭的身影,上身黑色皮夹克,一条黑辫不停晃动。她不是民工,直觉告诉我。近前一问,她是社区的第一书记,名叫巴果。每两天就来检查施工进展和材料使用。“老百姓的事一点一滴,都是大事……”生硬的汉话里满是深情。
这是一个普通话不怎么流利的阿佳,她对“一带一路”等国家的大政策也并非特别了解,她甚至也不太懂一些大道理,她更不关心国际间又发生了什么大事,她只是个农民,所以她擅长和农民打交道,她不用换位思考,就清清楚楚地知道东家缺啥,西家需要什么帮助,她做的,都是附近百姓解饥解渴的事,不宏观,却真正地贴近了民生!
“其实我是一个农民”
1989年,初中毕业的巴果,回到了甲竹林镇沃拉村8组的家。“现在是个农民了,就要担负起家庭的重担,照顾好父母兄弟。再找个好男人嫁了.....”24岁的她按照其他姐妹的模式开始了作为农民的日子。亲戚乡邻们开始留意物色,老实的庄稼汉达瓦顿珠走进了巴果年轻的心里,没有波澜壮阔的爱情,生活就是茶叶、盐巴,地里的青稞香,圈中的牛羊群,还有高堂和绕在膝下的儿女。如果不被什么打破,这是一眼看到老的惬意的乡村生活......
“没有工资的“干部””
那个年代,初中毕业有点文化的农民在西藏乡村是凤毛麟角。镇里开始常叫巴果去帮忙,把党的政策翻译成藏语讲解给百姓,写标语,社会主义教育活动的宣传员.......,巴果走东家、串西家,乐得屁颠屁颠儿的。她的心里有个朴素的愿望,为公家办事体现了自己的价值。村民们以为她当了“干部”,其实她没有挣来一分钱工资,却把家里大小的事全部甩给了默默在身后的达瓦。这份“工作”她一干三年多,无怨无悔。
“从农民到聘用“干部””
一个女性农民的奉献,感动了当时还是乡的领导和干部们,乡里多次向县里反映、书面报告,1992年4月,巴果被聘用为乡里的工作人员,那个年代的人们亲切的称呼他们为聘用“干部”。从那时起,妇联、团委、宣传等的很多岗位,巴果都干了一遍,直到聘用的最高级别乡改镇后的“副镇长”,再到聘用人员不能担任领导职务,又下派到村当支部书记。犹如过山车一般,聘用岗位她一待就是12年。
“光荣的国家公务员”
从临时工到聘用“干部”,近16个年头,巴果最美好的青春过去了。“我一直比较拼命(工作),没有怎么顾过家庭,但国家对我太好了,没有亏待过,我们这些没有太高文化的老百姓,成了公务员,想都不敢想.......”,巴果停顿下,揉了揉鼻子。“当公务员有12年了,4年前,调到了红星,今年可以退休,又被组织和百姓留下来,要再干三年。我有信心,政策好、基础好,我的热情也更多,脱贫没问题……”。54岁的巴果腼腆的笑着,目光中满是希望。
后话
巴果的爱人和三个孩子都是农民,她的言语中有愧疚,更多的却是自豪。“前不久,甲竹林镇的一些地方划给拉萨了(空港新区),我家里都成拉萨人了,我还是山南人.......”,“政策好,只要自己勤劳,都能过上好生活,我的孩子们知道这个道理,也这么做”。听说,前一段巴果在村里摔伤了腿,村民们自发轮番照顾,而巴果在给组织请假时,只说了一句“自己不小心........”。
图文系原创
西藏新媒体山南行 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