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拉萨市民袁女士向西藏商报记者反映,她于2024年11月在网络平台花费一万多元购买了几款定制潮玩品。但至今仍有1700多元的货品商家既未发货也不退款。无奈之下,她向相关部门投诉,但至今也未能解决。那么,这起事件的来龙去脉究竟如何?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了解,并就袁女士的遭遇采访了相关律师。
顾客和商家线上沟通解决方案。
以资金周转困难为由 要求私下交易
2024年9月,袁女士在某平台无意间刷到了一家手作潮玩店的直播视频。在观看了一段时间后,她下单了几件潮玩品。收到货后,她对货品的样式和质量都比较满意。出于信任,袁女士开始大量购买该店的定制潮玩品。
袁女士回忆,有一次刚下完单,客服人员就在后台私信称,因为公司资金周转困难,要求袁女士先退掉该平台上的订单,再添加客服人员提供的微信号,通过微信转账支付钱款,且后续的交易都在微信进行。出于对潮玩品的喜爱,袁女士没多想就照做了。截至2024年11月,袁女士前后在该店铺共花费了一万多元购买了定制潮玩品。
由于当时购买的是定制款,发货需等待十天左右。期间,袁女士因休假回了成都,考虑到在拉萨无法正常收快递,便私信客服人员晚点发货。待袁女士休假结束回到拉萨后,要求客服人员将多个订单一起发货,客服人员却表示只能对所有订单逐一发货,以便出现破损或瑕疵时方便补发。
商家拖延处理 消费者维权难
直至2025年1月,袁女士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收到快递,经过整理清算,她发现还有6件产品未收到,价值4200多元。于是,袁女士找客服人员询问,客服人员核对后退回了其中一个货品的费用2500多元,并称另外5件产品中只找到了3件,会立即安排发货,却一直未提供货物单号信息。对于另外两个产品,客服人员表示无法核实,不予承担。此后,袁女士多次询问发货进展,客服人员总是以各种理由拖延处理,后来干脆不回消息了。
无奈之下,袁女士通过直播间找到其他买家,让其给商家带话:若3月12日前再不退款或发货,就向相关部门投诉。第二天,客服人员回复称预计15天后退款,但袁女士至今未收到退款。“现在微信上、店铺后台发消息,显示已读却无回应。”袁女士无奈地说,“我还在直播间私信其他买家了解发货情况,发现有几位买家也遇到了类似问题,不过他们大多已拿到退款,有一位仍有1100多元未拿到。”
近日,袁女士向相关部门求助,但截至目前仍未解决问题。“我真后悔盲目听从客服人员的诱导,脱离官方平台冲动消费,导致现在没有订单证据,难以找官方维权。”袁女士说。目前,袁女士仍在为维护自身权益而努力。
防范网络交易风险“三部曲”
记者就袁女士的网购遭遇采访了北京市北斗鼎铭(西藏)律师事务所律师管麟猛。他表示,随着网络交易的普及化以及交易平台的多元化,网络交易的风险也在持续发生。网络商家因为物流运输成本较高选择拖延或拒绝发货的违约案件屡见不鲜。卖家未履约发货则构成了违约,买家有权要求其发货或者退款。如果卖家仍不予发货和退款,买家可向法院起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如果卖家其实并没有相应货物,却接受买家订单则构成欺诈行为,买家有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要求卖家双倍赔偿。
对此,管麟猛提示,消费者防范网络交易风险,需要做到“三部曲”:第一选择平台要谨慎。登记合法的网络交易平台是选择的底线,对来路不明的各种APP和网络链接要谨慎,避免误入诈骗软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规定了平台经营者与入驻商家对消费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系列情形,因此选择合法且具有一定实力的网络交易平台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前提条件。第二脱离平台要签约。日常交易中,不乏商家诱导消费者脱离网络交易平台私下交易的情况,脱离平台实质上是脱离了平台对商家的约束力,脱离了双方在平台交易中所签合同的约束力及商家在平台上的服务承诺,因此脱离平台交易需要双方重新签订买卖合同且尽量选择货到付款。第三主张权利要及时。一旦发生商家违约的情况,消费者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第一时间收集双方的交易记录、签订的合同、沟通记录等证据,采取包括主动协商、平台投诉、监管部门举报、法院起诉等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在此,也提醒广大消费者,网购时务必选择正规平台交易,避免脱离官方平台私下交易;不点击陌生链接、不下载不明APP;遇诈骗保留证据立即拨打110报警。西藏商报也将持续关注该事件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