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贯彻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宣传标语:

1 .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 2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奋力推动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3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 4.确保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 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确保 生态环境良好 确保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 5.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 6.治国必治边 治边先稳藏 7.依法治藏 富民兴藏 长期建藏 凝聚人心 夯实基础 8.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9.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 10.维护祖国统一 加强民族团结 建设美丽西藏 1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12.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3.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14.缺氧不缺精神 艰苦不怕吃苦 海拔高境界更高 15.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 16.感恩党中央 感恩伟大祖国 感恩新时代 17.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努力奋斗

服务大厅 |

西藏网上信访大厅

|

西藏党员教育网

|

违章查询

|

藏汉互译

|

就业招聘

|

社保办理

|

企业信用查询

|

更多

西藏网群 |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 中国西藏新闻网

西藏旅游信息网

西藏文化网

西藏气象

西藏教育考试网

|

拉萨

城关区

当雄县

堆龙德庆区

曲水县

墨竹工卡县

达孜区

尼木县

林周县

|

日喀则

桑珠孜区

亚东县

江孜县

白朗县

拉孜县

萨迦县

岗巴县

定结县

定日县

聂拉木县

康马县

仁布县

南木林县

谢通门县

吉隆县

昂仁县

萨嘎县

仲巴县

|

昌都

卡若区

江达县

贡觉县

类乌齐县

丁青县

察雅县

八宿县

左贡县

芒康县

洛隆县

边坝县

|

林芝

巴宜区

墨脱县

波密县

工布江达县

米林县

察隅县

朗县

|

山南

乃东区

错那县

扎囊县

贡嘎县

桑日县

琼结县

曲松县

措美县

洛扎县

加查县

隆子县

浪卡子县

|

那曲

色尼区

嘉黎县

比如县

聂荣县

安多县

申扎县

索县

班戈县

巴青县

尼玛县

双湖县

|

阿里

噶尔县

普兰县

札达县

日土县

革吉县

改则县

措勤县

www.souxz.cn
网站首页>民生快报
让编织技艺焕发时代光彩
2024-11-26 10:41:01    来源:西藏日报    阅读量:

手工刺绣的民族特色抱枕。 记者 王敏 摄

特色手偶。 记者 王敏 摄

工作人员展示手工编织的十二生肖玩偶。 记者 王敏 摄

手工编织的靴子。 记者 王敏 摄

手工缝制的化妆包。 记者 王敏 摄

在日喀则市江孜县江热乡班觉伦布村“阿佳格桑工坊”的工人在制作氆氇。记者 王敏 摄

西藏编织工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手工技艺,亦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西藏编织工艺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这不仅是对当地文化的保护,也是对民族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历史:起源与演变

西藏传统编织工艺是西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编织工艺在当地群众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由于西藏地处高原,海拔相对较高,气候寒冷,昼夜温差较大。因此,在日常生活起居中对于物品的防寒保暖要求很高,编织工艺逐渐成为当地群众生存的重要技能。西藏编织工艺是以毛纤维和植物纤维为主要制作材料,纹样丰富多彩、颜色明快艳丽、对比强烈、构图穿插灵活,运用不同色彩之间的融合搭配,产生了青藏高原特有的艺术风格,编织出的毛毯、地毯、衣料等物品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

据史书记载,西藏编织工艺起源于公元七、八世纪的吐蕃时期,当时的西藏大力发展农牧业,牛、羊等畜牧业也逐渐成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决畜产品的现货营销问题,探索出了新的经济模式,将畜产品的副产品毛发加工织成毛织品出售。文成公主进藏,将汉族纺织技术带入了西藏,与藏族传统技术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纺织技艺。随着历史的演变,西藏编织工艺在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地方风格和文化特色。

西藏编织工艺的内容极其丰富,种类繁多,例如:人们一直习惯使用的帮典、氆氇、藏被、藏毯、竹藤编织品等,都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使得西藏编织工艺面临着失传,市场需求的变化,也导致当地编织工艺发展陷入困境。因此,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传统编织工艺的保护和发展,通过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当地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创新,举办一系列与编织工艺相关的学习、交流活动,激发人们对编织工艺的热情。与此同时,一些手工艺人开始积极探索编织工艺的发展之道,把传统编织工艺与现代化元素相结合,开发出一些创新的编织制品,比如:日喀则江孜协玛氆氇编织技艺、昌都察雅吉塘镇的藏靴、林芝米林珞巴织布制作技艺,以及阿里地区革吉县羌麦村民族手工编织品草鞋、篮子等,这些都为西藏传统编织工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非遗:传承与创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编织工艺及其制品被列入“非遗”行列,无论是氆氇、毛毯、上衣、靴子,还是草鞋、筐子,一件件美观实用的手工编织品,无不展示出西藏编织工艺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和发展。

日喀则江孜协玛氆氇编织技艺历史悠久,是一种独特的手工毛织品编织技艺。2009年被列为西藏自治区级非遗保护项目。

随着时代的发展,江孜氆氇编织技艺面临品种单一、产量低、从业人员锐减且老龄化趋势明显等问题。当地政府积极采取行动,特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并创建了非遗工坊,依托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精心培育本土手艺人群体。藏袍、藏帽、围巾、披肩、靠垫、抱枕等多样化的产品随之诞生,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兼具艺术性和民族特色。加上设计师的“助力”,将传统与现代元素融合,让江孜协玛氆氇产品更具时尚感和现代气息。

昌都察雅县吉塘镇的藏靴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价值的传统手工艺品。2018年被列入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吉塘藏靴的每一种样式,都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其中,船型的“楚郎”藏靴由于制作简单,成本较低,轻便舒适,深受群众喜爱。“果子巷”藏靴,制作工艺更为复杂,其底部镶嵌着黑牛皮,靴头高跷,用彩缎镶饰,外观华丽,更是展现了手工艺者的高超技艺。

阿里地区革吉县盐湖乡羌麦村的民族手工编织工艺,采用草、麻、藤等天然素材,经由羌族匠人精心筛选与细腻处理,将其转化为既柔韧又耐用的编织材料。手艺人凭借灵巧的双手,将这些材料编织成草鞋、蓑衣、篮子、筐篓等既实用又兼具审美价值的日常生活用品,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2018年,盐湖乡政府自筹资金成立羌麦村民族手工编织厂,巧妙融合传统技艺与市场需求,生产出手提包、围脖、腰带、毛毯、藏式头巾等产品,并通过参与旅游推介活动拓宽销售渠道,有效助推了当地群众增加收入。

珞巴族有手工织布做衣服的习俗,自创出织布机织布,将棉花、芋麻等野生植物纤维,以及山羊毛或绵羊毛捻成线,用天然植物或矿物染料染出的彩线,织成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这就是林芝米林珞巴织布制作技艺。

自2007年6月珞巴织布制作技艺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非遗手艺得到了新生。文旅部委派专家和设计师在原有的工艺基础上帮其制订了既能提高珞巴纺织技艺手工艺品质、又能符合现代生活要求的实用方案,珞巴族的传统纺织技艺在新时代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梦想:耕耘与收获

记者来到位于拉萨市八廓街内的卓番林,一件件色泽鲜艳、美观精致的编织物品呈现在眼前。毛毯、钱包、单肩包、抱枕等物品,融入了传统的氆氇花纹和编织方式,加上独特的花纹和设计,不仅保留了西藏文化的精髓,还赋予了产品新的活力。

卓番林于1999年成立,至今已有20余年。通过“手艺研究+手作体验+手艺培训”的模式,打造了全区内外20多个民族手工艺工作坊基地,培养了1000多名手工艺人。还为当地妇女建立了“阿佳学堂+社区工厂”“珠峰工坊”,深入社区及乡村基层,引领带动越来越多的妇女从田间走进工坊,帮助她们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梦想。

手艺人旦增卓玛也是阿佳工坊的一位受益者。

旦增卓玛家中共有五口人,她和丈夫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家里还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和一位60多岁的老人。

“以前,我和丈夫都以打工为主,我每周还会到乡派出所当清洁人员,靠着微薄且不稳定的收入,家里的日子过得很艰难。”旦增卓玛说。

旦增卓玛有着10年以上的编织技艺,平常会趁着休息时间,手工制作一些编织用品。由于对市场趋势、销售模式等概念不了解,在加入阿佳工坊之前,她一度陷入了迷茫。

“之前,我一直拿编织来打发时间,或者只是简单制作家居用品。并不清楚走编织这条路,到底能不能维持生计甚至改善我的家庭收入?”旦增卓玛说。

参与卓番林的阿佳工坊项目之后,旦增卓玛凭借自己的努力和经验,在原有的编织技艺上,学习了更加系统、更符合现代化的生产工艺技能。经过近一年的培育,旦增卓玛逐渐成为工坊中的佼佼者,旦增卓玛手工编织的围巾、毛毯等物品深受市场欢迎,这也让她收获了一份不错的薪水。

“编织,让我重新拾起差点被自己放弃的爱好。这些年,随着订单、收入的增多,家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只要好好努力、把握机会,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旦增卓玛说。

旦增卓玛的故事,不仅为自己和家人带来了更好的生活,也为当地妇女树立了一个榜样。她的经历,也是很多西藏手工艺人的缩影——她们从传统家庭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家庭和事业的支柱,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西藏女性在新时代的独立与自强。(记者 郑璐 袁海霞 见习记者 王佳琦 旦增措姆)

责任编辑:陈莹

快搜西藏客户端

西藏窗口资讯门户

备案号:藏ICP备18000146号-6

西藏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