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松多村专职放牧人员正在放牧。
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措美县扎西松多村,一场关于牧业发展的新探索正在悄然兴起。近日,记者走进措美县扎西松多村,深入了解“牧业托管”模式在实践中给当地带来了怎样的积极变化。
措美县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牧业资源丰富,在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的指导带领下,扎西松多村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先后于2019年和2020年成立了“千只绵羊繁殖基地”和“百头牦牛繁殖基地”。
“白头牦牛繁殖基地”的牛群。
“千只绵羊繁殖基地”的羊群。
扎西松多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尼玛次仁介绍:“我们的两个繁殖基地是村民入股分红的形式,每户最多可入股12只绵羊,现在一共有310头牦牛和 4256只绵羊。我们还招募了9名固定放牧人员,均为脱贫户,年人均增收4.05万元,且可带自家65只绵羊一同放牧,无需支付草场租赁资金。”
尼玛次仁(左一)和巴桑达娃(左三)向记者介绍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情况。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扎西松多村的“牧业托管”模式自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23年,村集体经济共创收149余万元,其中“千只绵羊繁殖基地”产生收益128万余元,“百头牦牛繁殖基地”产生收益21余万元。
扎西松多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副主任巴桑达娃说:“我们村有39万亩草场,村集体经济就承包了20万亩,每年村民都会收到草场的承包费。”
未来,扎西松多村将继续推动“牧业托管”模式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努力构建现代化农牧产业体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牦牛群放牧在承包的草场上。
(文/图快搜西藏 记者 格桑央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