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如一日,奋战在藏东大地建筑工地上的建设者郑继红,凭着自己的劳动,把昌都建设得更美丽。艰苦的环境、超负荷的工作、与家人聚少离多的日子,他默默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恪守着那份沉甸甸的承诺,让身边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就是昌都市洛隆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企业鹏翔建材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郑继红。
只要踏上进藏路,就要坚持
1973年,郑继红出生于四川省雅安市的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身患小儿麻痹症,行走特别不方便,为替家里分担重担,1990年,初中毕业后,他就跟随父亲进藏,来到工布江达县。那一年,他还未满17岁。
住在阴暗潮湿的木板房里,郑继红和父亲白天做生意回来,还要对楼板漏水的地方修修补补。“那时候,县里住宿条件真是比较差,都是土瓦房、木板房,没有一栋像样的砖瓦房。”回忆起那段岁月,郑继红两眼湿润。
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几年的摸爬滚打,他已全面掌握了家电、建筑、施工、物流等多个工种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流程,专业技能日渐成熟,成为了建筑行业独当一面的能手。
2006年,在工布江达县,他开始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人饮工程项目;2010年,在丁青县实施道路交通项目;2015年,在洛隆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30年,这一干就坚持到了现在,在各个县里辗转奔波,参与了大大小小的交通、城建、人饮等方方面面的建设。
我们都是城市的建设者
当你驱车行驶在宽阔平坦的公路上,你的眼前是否会浮现这样的场景:炎炎烈日下,有一群人汗水浸湿了衣衫,却仍然全神贯注地进行沥青摊铺施工;数九寒天里,有一群人帽子上、大衣上落满了雪花,却依然冒着凛冽的寒风在空旷的野外进行钻孔灌注桩作业……
“轰隆隆……”跟随着机器运转的声音,村民们在工地上热火朝天地干活。“因为想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我来到了工地。郑总敢想敢干,不怕苦不怕累,带着我们工人一起在工地上忙前忙后,我们很敬佩。”昌都市洛隆县孜托镇古曲村村民丁增袒露心声,“他为人亲和,经常给我们安排活干,我很感激,也有信心把日子过得更好。”
一张张憨厚而纯朴的脸,顶着烈日,马不停蹄地卸、运、填、挖,干着高强度的作业,正因为有他们的付出,我们的城市才能快速发展。
30年来,郑继红一直扎根基层,在层层建筑的钢管上,有他的汗水味,他把工地当作了自己的家,默默地做着一颗铺路的石子。
拥有一颗向善之心
在昌都市洛隆县各乡镇村居,谈及郑继红,无人不知。在洛隆县养老院,他给老人们送棉衣、棉被等物资,这一做就是6年;在各乡镇村居,与贫困户结对子、认亲戚;在洛隆县俄西乡西湖村,义务修水渠,为32户村民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
“心系贫困群众,助力脱贫攻坚”“慈行天下,大爱无疆”“人间自有真情在,爱心捐赠暖人心”……一面面锦旗,记载着郑继红和他的公司的发展历程。
“郑总有着一颗向善之心,不仅关心老人,还经常关心员工,重要的是他还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一身让人羡慕的技能,修理、开挖、机械操作等样样在行。”昌都市洛隆县孜托镇加日扎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向巴介绍,郑继红已经把这里的人当成亲人,把这个地方当成了自己的家。(杨顺芳 郑晓强 快搜西藏记者 梁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