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雄县宁中乡堆灵村的村民眼中,全区首届“十佳农牧民”获得者曲嘎,勤劳敢干,又有经济头脑,还不忘带着村民一同致富奔小康,这个称号对他来说当之无愧。
“草最好是燕麦草,喂的时候,要先把草剁碎,然后加入糌粑和食盐,最后用温水搅拌。糌粑和食盐的量要循序渐进,让牦牛逐步适应。这样的饲料,牦牛吃着香、容易吸收,营养也跟得上、长得快,牦牛的肉质也比较鲜美。”一跟乡亲们谈起饲草的问题,曲嘎便滔滔不绝起来。
别看现在曲嘎说起牦牛育肥经验像专家一样,12年前的他,对此知之甚少,这些全是他一步一个脚印摸索出来的。
“一直以来,村里的牲畜养殖都是自然散养。草长得好,牛就吃得饱;草长得不好,牛就只能饿肚子。一年到头,有时饥有时饱的,几乎长不了多少肉,牛都普遍偏小,出栏率普遍偏低,经济效益也不怎么好。”曲嘎说道。12年前,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在我区农牧民金融优惠政策的帮助下,曲嘎从农业银行贷款10万元,到青海、甘肃做起了牦牛肉生意。“我在甘肃发现很多养殖户都对牲畜进行短期育肥,让牲畜体重在较短时间内有较大的提升,从而在市场上卖出好价钱。当时就觉得,我的家乡也可以改变传统养殖模式,尝试短期育肥。”偶然的机会,让敏锐的曲嘎嗅出了西藏牦牛养殖市场上潜在的商机。
不久,曲嘎便回到家乡,开始在自家的牧场上进行育肥试验。由于缺乏经验,开始曲嘎只是尝试性地给一两头牦牛育肥,并与散养的牦牛进行对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经过100天的育肥,牦牛的体重有了明显提升,出售后,一头牦牛能多出两三千元的收入。”试验成功后,曲嘎欣喜若狂。随后,曲嘎逐年增加育肥牦牛的数量,逐步提高了牦牛出栏率。
短期育肥对于当时的堆灵村村民们来讲,十分新鲜。除了努力向乡亲们传授短期育肥经验,帮助他们提高出栏率外,每当遇到村民家有瘦弱、卖不出去的牦牛时,曲嘎还会主动从他们手中购买过来,自己养殖,从而减轻村民的养殖负担,减少村民的经济损失。
深得村民信任的曲嘎没有止步,而是开始带领乡亲们整合草场、牦牛、闲散劳动力进行集体经营,提高生产效率,堆灵村村民在曲嘎的帮助下靠牦牛短期育肥纷纷走上了致富路。
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曲嘎兴奋地说:“作为一名党员,我会和村‘两委’班子一起研究如何把科技和产业相融合,让农牧民成为一个人人羡慕的好职业,助力乡村振兴。”(记者 谢筱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