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配图
11年来,亚东县堆纳乡多庆村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集体收入持续增长,村里18个贫困户全部顺利脱贫,走上了致富路。
见到多庆村党支部书记米次,一眼就能注意到他别在胸前闪亮的中国共产党员党徽。他说:“正是因为一名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感,激励着自己无私奉献,当好全村发展的带路人、带头人。”
多庆村是一个标准的高原村,海拔4600米以上,是标准的三类区。受自然条件限制,早些年,村里除了牧业外,没有其他产业。村民穷,村集体也穷。米次说:“那时候,村委条件都很差,只有一间小房子当办公室,开会时感觉人都转不过身来。”
当选村支书后,米次谋划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他在广泛考察的基础上,建议村里发展饲草业,同时兴建温室大棚。
“在牧区发展温室大棚,是不是有点异想天开?再说了,牧民们根本不会种菜,缺乏技术。再退一步说,即使种出来菜,往哪里销售呢?”不少群众质疑。
但米次相信自己的判断,坚持了自己的想法,他想方设法与其他村干部沟通,向群众讲解种菜的好处和未来的发展前景。虽然大家还有疑虑,米次觉得看准了的事,就要坚持下去,才会取得成果。
亚东县里举办蔬菜大棚的种植培训,米次向乡里争取村里每户都至少能有一个人参加。在县人社局组织下,米次邀请白朗县技术员来村里为村民指导示范蔬菜种植。村里还曾经专门包车拉着群众到外地参观学习。
科技致富的成效,不仅要看群众的积极性,更要看党员干部能否带好这个头。
为了迅速打开局面,米次动员村“两委”的党员带头,建设温室大棚种植蔬菜。一年下来,那些种大棚的家庭收入可观,群众种菜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米次说:“刚开始建了7个大棚,现在已经有40多个。如今,一个大棚能收入2万元以上,产量都很不错!”目前,该村种植的蔬菜包括白菜、萝卜、黄瓜、南瓜、青椒等十几个品种。
“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的钱袋子鼓了,生活变得更好了。我们更加相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多庆村村民米玛告诉记者。
对于下一步,米次规划得非常清楚。首先要加强牧业,提升养殖技术,提高产量。提高饲草种植水平,增加群众收入。进一步扩大温室大棚种植面积。鼓励群众自愿入股帕里牦牛发展技术公司。“我还计划在村里成立一个纺织公司,因为村民都会纺羊毛、编织毛毯,只是还需要开拓销路。”他自信满满地说。(记者 扎西顿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