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过骄傲的旗帜写下永久的回忆
“这些就是父亲留给我们三姐弟的‘遗产’。”李小平打开手机相册,把他拍摄的父亲在西藏当兵时保留下来的领徽、帽徽、肩章,还有毛主席像章的照片翻给记者看。李小平说,这些东西父亲一直当宝贝一样保管着。遗憾的是,父亲的荣誉证书和缴党费的本子都在5.12地震的时候埋在了废墟里。
1.作为一名建筑工人,李小平说能为西藏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也是令自己感到骄傲的。
“现在只剩下这些。看到它们,我就想起了我的父亲,也想到了父亲对我们姐弟的教导。我是一名建筑工人,我以我的工作为骄傲,因为,我也可以为西藏的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同时,我更为有这样一个好父亲而骄傲。”说起父亲,李小平眼里含着盈盈泪光。
听着父亲的故事成长
李小平是四川德阳什邡湔底镇人,在拉萨西郊一建筑工地上,李小平放下手中的活,给记者讲起了令他引以为傲的父亲。
1961年,李小平的父亲李吉昌从四川新津跟随大部队进入西藏。他们的进藏路线走的是现在的黑昌公路。经过7天7夜的长途颠簸终于到了西藏,然后从羊八井经大竹卡到了日喀则。当时,李吉昌是部队通讯员。李吉昌在日喀则当兵5年,退伍前,在日喀则的监狱看守犯人。
李小平母亲去世得早,母亲去世的时候,大姐才11岁,二姐7岁,李小平只有5岁。父亲一个人辛苦拉扯着3姐弟,没有再婚。
那时,李小平的父亲在乡里的伙食团工作。一个人大男人拉扯三个年幼的小孩,可以想象得到生活的艰辛。“没有吃的,父亲就从食堂捡些剩菜剩饭给我们吃,那时候条件都很差,很多时候,剩菜剩饭都没有。”李小平说。
看到李小平一家,邻里乡亲都给李吉昌出主意,让他去找找民政局。而李吉昌一听,就一个劲摇头说:“不行,再苦再累,我得自己撑着,我是一个共产党员,绝不能给国家和政府添麻烦。”
李小平从小就听父亲说起自己年轻的时候在西藏当兵的经历。西藏这个字眼便深深地镌刻在了他幼小的心里。“等长大了一定要到父亲曾经战斗,工作过的地方看看。”这个念头,也根植在李小平的脑海。
没有看见过布达拉宫
2001年,李小平从家乡四川来到了拉萨,那时候,西藏正在开发建设,李小平就在建筑工地上打工,做了一名钢筋工。
李小平在拉萨后,父亲经常会打电话向他了解西藏的情况,问他西藏建设得怎么样,拉萨现在是怎么样的?还让李小平去日喀则他当时工作的地方看看。
3.已经被岁月模糊见证历史的徽章。
“我二姐夫在日喀则也是从事建筑的,听父亲说了,就去找到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父亲退伍前在日喀则监狱工作,二姐夫去看了,给父亲回电话说,找到了,因为不能进去,只能在门外面远远地看上一眼。”李小平的父亲听了都激动不已。
李小平说,父亲这一生最遗憾的就是在西藏当兵5年,都没有到过拉萨,没有看到过布达拉宫。因为父亲退伍回家的时候,还是走的来时的路,没有从拉萨经过,所以,也没有机会到拉萨看看。
李小平说,从小到大,他眼中的父亲,虽然早就离开部队,但一直保持着革命军人的优良传统。父亲有一个小箱子,那是他的“藏宝箱”。但是那个箱子里确实没有什么宝贝,存放的只是父亲缴党费的本子。
那时候李小平家条件非常差,是村里的贫困户。但是,再穷,父亲的党费是一定要缴的。
“2004年,父亲病重住进县人民医院,他从伙食团出来后被安排进了砖厂工作,后来,被诊断出为尘肺病,可能跟工作环境有关系。加上那时我们家穷,父亲也是为了我们,劳累成疾的。”在拉萨工作的李小平接到这个消息,就急着往家赶。
知道儿子要回家,老人在电话中用虚弱的声音问:“儿啊,那要好多天你才回得来。”因为在他的印象中,恐怕也像他当初进藏一样得花上几天几夜的时间。
从拉萨乘坐骑车到了格尔木,连夜坐火车往成都赶。3天后,李小平回到了四川,到了医院,看到病危的父亲,心中万分难过。
在父亲最后时候,李小平一直陪着父亲。可能是见到了儿子最后一面,第二天凌晨,老人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父亲去世的时候,我把他抱在我怀里,父亲走得很安详。父亲这一辈子太辛苦了,他生病的时候,大姐和二姐都无微不至照顾他。他老人家生前身体一直都不好,我在西藏打工的时候,听说虫草吃了对身体好,我就会省下钱给他买些虫草回去。”姐弟三对父亲都很孝顺。
李小平说,父亲一生中最遗憾的就是没有到过拉萨,没有亲眼看见过布达拉宫。
“父亲是我们的骄傲“
在西藏已经10多年了,李小平准备2016年就回老家了。5.12大地震,家园被毁,如今依靠国家的好政策,还有自己在外辛苦打工多年积攒的积蓄,在老家修了3间门面房,房子已经租出去了。
李小平的妻子在老家带着9岁的儿子生活,李小平说,以后回去好好做点小生意什么的,不管钱挣得多与少,至少,一家人在一起才是最幸福的事。
4.当年,李小平的父亲随部队走上进藏的幽幽古道。
李小平的二姐也在拉萨多年,也是在一建筑工地当钢筋工,外甥也在日喀则工作。
建筑工地虽然工作很辛苦,活脏、累。但是,李小平说,相对当年父亲在这边当兵的时候的条件,那已经是天壤之别,父亲当年和他的战友们是一边打仗一边修路,可以想象那时的艰辛。
很小的时候,父亲对李小平姐弟的教育就很严格,一直就以军人的要求来要求他们。
“就像父亲所说的,不期望自己的子女能当官发财,但是一定要本本分分,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这就是我父亲对我们的期望。如今,我们姐弟三,除了大姐在四川老家,我和二姐在西藏打工,虽没有大富大贵,但都平平安安,靠勤劳的双手生活,这也可以让父亲安心了。”虽然父亲很严厉,但是李小平和两个姐姐都知道父亲是特别特别爱他们的。当然,这个硬朗的男人是不会轻易表现出来的。
李小平说,父亲为人很好,是个重情重义的人。
“有一段时间,父亲经常带着米、面、油出门,说是给谁送去。我和姐姐还想,难不成我们还有什么亲戚!”后来李小平才听父亲说,是曾经在西藏一起当兵的一个姓伍的战友。战友在打仗的时候一条腿受伤残疾,父亲说,在战场上同生共死的兄弟情才是最宝贵的。
“父亲去世前,还一再叮嘱我们要多去看看伍伯伯。遗憾的是,我一直在西藏没有机会去看望伍伯伯。5.12地震的时候,老人家被地震夺去了生命。”说起这事,看得出来,李小平有些自责。
“我们姐弟以有这样一个好父亲而感到骄傲。”这也是李小平采访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如今,李小平的儿子已经9岁了,孩子没有见到过爷爷,但李小平会给儿子说起爷爷在西藏的故事。“我儿子才3岁的时候,那时我就买了很多有关于西藏的歌碟或人文风土的碟片回去,儿子特别喜欢看,很多时候边听还边跟着哼唱。”到暑假,李小平准备把妻子和儿子接过来。到时,他会带着妻儿坐火车到日喀则,带它们去父亲曾经战斗,工作过的地方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