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贯彻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宣传标语:

1 .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 2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奋力推动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3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 4.确保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 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确保 生态环境良好 确保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 5.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 6.治国必治边 治边先稳藏 7.依法治藏 富民兴藏 长期建藏 凝聚人心 夯实基础 8.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9.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 10.维护祖国统一 加强民族团结 建设美丽西藏 1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12.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3.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14.缺氧不缺精神 艰苦不怕吃苦 海拔高境界更高 15.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 16.感恩党中央 感恩伟大祖国 感恩新时代 17.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努力奋斗

服务大厅 |

西藏网上信访大厅

|

西藏党员教育网

|

违章查询

|

藏汉互译

|

就业招聘

|

社保办理

|

企业信用查询

|

更多

西藏网群 |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 中国西藏新闻网

西藏旅游信息网

西藏文化网

西藏气象

西藏教育考试网

|

拉萨

城关区

当雄县

堆龙德庆区

曲水县

墨竹工卡县

达孜区

尼木县

林周县

|

日喀则

桑珠孜区

亚东县

江孜县

白朗县

拉孜县

萨迦县

岗巴县

定结县

定日县

聂拉木县

康马县

仁布县

南木林县

谢通门县

吉隆县

昂仁县

萨嘎县

仲巴县

|

昌都

卡若区

江达县

贡觉县

类乌齐县

丁青县

察雅县

八宿县

左贡县

芒康县

洛隆县

边坝县

|

林芝

巴宜区

墨脱县

波密县

工布江达县

米林县

察隅县

朗县

|

山南

乃东区

错那县

扎囊县

贡嘎县

桑日县

琼结县

曲松县

措美县

洛扎县

加查县

隆子县

浪卡子县

|

那曲

色尼区

嘉黎县

比如县

聂荣县

安多县

申扎县

索县

班戈县

巴青县

尼玛县

双湖县

|

阿里

噶尔县

普兰县

札达县

日土县

革吉县

改则县

措勤县

www.souxz.cn
于小冬丨画笔伴此生
2016年01月04日 16:07:27 来源:名画记


开栏的话:快搜西藏文化频道重磅推出《大家》栏目,这是专门为西藏本土作家开设的创作、展示、推广的高端阅读平台。栏目主要推荐本地作家、画家、音乐家、摄影家、舞蹈家等艺术家,每周一、周五更新推荐,欢迎各位随时关注。我们致力于改善您的艺术生活。

走进西藏艺术,展现大家风范!

本期大家:于小冬。

1963年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8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自愿申请进藏工作。1984年-1997年任教于西藏大学艺术系。在西藏有13年的生活经历。现任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我的爷爷是天津宁河县潘庄乡东塘坨村通医术的农民画家,爷爷从青年时代得游方高僧指点修佛至终,常有神通示现,被乡亲们传为佳话。

父亲是天津宁河县人,童年闯到东北,聪明外向,战乱颠沛中自学成才,成为机关里活跃的“笔杆子”。

母亲是山东莱芜人,忠厚内向,初中毕业适逢“抗美援朝”报名参军,成为志愿军女战士。

两人在抚顺结婚。

388c8e181e55481131630f17b36383a8.jpg_w640.jpg

1963年.

我生于沈阳市。O型血,射手座,取名于晓东。在家里兄弟姐妹四人中是最小的孩子。我的出生带着巨大的侥幸,父母曾嫌孩子过多,险些被流产掉,胎里的我最终还是乘着父母的慈悲,成功选择了现在的原装家庭,省去了重新投胎的麻烦与不测,真是命旺!后来知道,63年是出画家的年头,像是必须要赶上这一拨。当时父母都由抚顺调到沈阳,在煤管局的机关里工作。

1.jpg

19685岁。最早有画画的记忆,爱画马,用红砖块画在水泥地和墙上。文革中,与喜爱音乐舞蹈的二姐一同长大。

政治运动不断,父亲经常出差,哥姐被送到农村老家,母亲得神经官能症。童年对父母吵架记忆深刻,画画像是可以逃避不快乐的家庭气氛。

2.jpg

19707岁。

上街道办的“抗大小学”,整个小学阶段赶上政治运动不断的时代。因为擅长画画的特殊才能,自此,为班里和学校画板报的历史开始了,直到考入大学。

父亲高兴地看到我的天赋,买了一摞白纸鼓励我画画。

91c93077a7069f41c6447afcc9c0ef6b.jpg_w640.jpg

19739岁。

母亲身体原因,将我和二姐送天津宁河县老家,农村的一年对大自然和爷爷的民间绘画记忆深刻。为村里画批林批孔漫画。

童年时代经常登台演出,擅长快板书和样板戏。

母亲接姐弟俩回沈阳的路上听到广播里批判拍摄记录片《中国》的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

3.jpg

197410岁。

回沈阳读书,就读朝阳一小学。全家搬到庄王府,庄王府前面是四合院后面是一座西式小楼,小洋楼四家混住。住在期间的10年,成为生活中对西洋文化的最初感知。课外时间去沈河区少年宫学画,师从张君华、倪仰旭老师,受到最初的专业绘画启蒙。也得到潘树生、秦孝思等老师的指导。从此速写不曾离手,知道此生只能画画,果断放弃了戏曲学校挑选京剧学苗的机会。

4.jpg

197511岁。

童年的记忆里有父母爱唱的苏联老歌。在同学处看到《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画册,是同学的父亲在文革的混乱中,抄掠得到并私藏下来的。那些作品令我震撼极大。画册里的每一幅图片都铭刻在心,是对西方油画大师的最初记忆。

从画友那里读到《素描教学》,模糊地知道了俄国有个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

5.jpg

197612岁。

本命年。在少年宫学画的同时,常去辽宁省图书馆,在美工师邹君文老师那里看更多的苏联画册。辽宁省图书馆和父亲工作的煤管局,原为张作霖府邸及银行,这片西式的建筑群连同家里所住的庄王府,共同成为自己童年成长的环境记忆。为避唐山地震的余震,举家临时住到煤管局图书室一星期,看到大量50年代的苏联画报和图书,图片和插图记忆深刻。

对地震的恐惧持续了很久,可笑的是,晚上在自己的床下守着饼干桶住了两个月。如此惜命的少年,8年后,能够慷慨赴死般地独闯西藏,23年后,能够自驾吉普车四进阿里。

6.jpg

61.jpg

197713岁。

升入49中学。适逢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因成绩较好编入理科快班。父亲不支持考美院,担心招生人数过少,希望我考理工科大学。恰在逆反的年龄,学画的心意已决。在少年宫见到鲁美77级学生的习作,心向往之。

197814岁。

得到陈福华、张成思老师的指导。第一次画西方的石膏像。学习来自50年代的苏派基础教学内容,投入更多的精力与少年画友结伴习画。第一次随张君华、秦孝思老师进修的机会借光画素描人体。

从张成思老师那里学会“剪影”的观察方式,受益终生,影响深远,成为自己今天素描教学的重要内容。

197915岁。

见到袁运生首都机场壁画的线描习作,读报告文学《魂兮归来》,第一次理解了中国绘画传统的巨大魅力。恰在这个时候,知道鲁迅美术学院画国画连环画的几位名师,希望成为他们名下的弟子,决定考鲁美国画系,训练自己用线画素描。

更多的向曾毕业于鲁美附中的陈福华老师学习素描和色彩,在陈老师的指导下看他的藏书,启蒙了我对了文艺复兴大师审美品格的最初认识。

198016岁。

趁父亲出差,报考鲁美。终于以优异成绩考取国画系,给父亲意外惊喜。在班里的9人中,我是年龄最小的学生。师从王盛烈、徐勇、王义胜、李中禄、李连仲、陈忠义等老师。打下具有北方学院传统的造型基础。

那一届与我同岁的少年学生一共4人,其中要好的张英超成为我今天的出版合作者。

198117岁。

爱上美术史,每个星期天自己到省图书馆补充课堂内容的不足。

与多位低我一个年级的同龄学弟们成为挚友。

受高年级学长的影响读杰克伦敦、海明威、邓肯的传记,向往丰富多彩冒险远行的人生。

198218岁。

结识了下过乡当过工人的高年级的大哥艾平,他丰富的阅历,成为我在建立生活理想的阶段中重要的指导者。

关注西方现代派美术,接触刚刚兴起的“朦胧诗”,开始粗略阅读哲学心理学的书。

虽然在各科专业成绩中工笔最好,从情感上更喜爱北宋山水的静穆博大。

198319岁。

毕业考察的两个多月游历了黄河流域的古迹和博物馆,是一次对心灵震撼极大的旅行,最远到达敦煌,那次考察燃起的文化热情一直持续到今天。

向往自由的心越发无法接受家里对自己的约束。

受毕业去新疆的学长田夫的启发,打算利用自己毕业分配的机会到最远的地方去。

经历了与自己的“流浪”理想不可能合拍的情感暗恋。

198420岁。

毕业作品“天桥”基本是西画的构图,用国画工具完成的是素描的效果,不难看到与“渡”的画面结构相似。

同期完成的“毕业歌”追求宗教的仪式感,情绪和构图也与“干杯西藏”不无相像。

被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强烈感染,决定去西藏大学任教。低我一级的几位学弟也决定毕业后迟我一年去西藏,大伙将共同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空间。这一决定,得到艾平的支持,面对的是,学校留我任教的诱惑和老师们好意的劝导,更遭遇家里父母的激烈反对。

毕业创作期间,表示要随后去西藏的一位亲密学弟,意外溺水身亡,这突如其来的强烈打击更像是残酷警告,险些动摇自己去西藏的决心。

最终还是只身上路,在去拉萨的飞机上,第一次坐看云海,像是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大自由。

198521岁。

头脑发热的偶然决定,使我幸运地选择了进藏工作,从此爱上西藏。教授那些比自己年龄大的学生。

结交了一大批活跃于80年代,以进藏大学生为主体的拉萨文艺界青年精英。马原、牟森、皮皮、田文、扎西达瓦、贺中、吴雨初、韩书力、裴庄欣、李新建、曹勇、李津、罗浩、李彦平、嘉措、李小山、段锦川等,这些人成为我一生里最重要的朋友。在大伙的交流和玩耍当中,我从他们身上得到很多文学、诗歌、哲学、油画、摄影、西藏美术、电影、戏剧等领域的多种营养。真的形成了我们自己的精神空间,当然不是与低我一级的几位鲁美学弟们建立的,他们没有兑现来西藏的承诺。

在马原的建议之下把原来笔划较多的于晓东改名为于小冬。

198622岁。

见到1300年前大昭寺的吐蕃壁画,如被魔力抓住,顿生热爱,临摹壁画一月。“牧神”明显有壁画风格的影响。

与嘉措去日喀则临壁画期间,寒夜里,油灯下,俩人在甜茶馆小土屋角落里的那次音乐交流的美好记忆终生难忘。

广泛的阅读中,庄子、禅宗、魏晋风骨有强烈的影响和共鸣。越发不谙现实人际。

结缘自己教过的最优秀学生:阿扎、赵少华、嘎德、和靖、。。。。

龚巧明、田文的牺牲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

与李彦平带学生重走牺牲者的林区险路,经历了过泥石流、趟洪水、步行三天、雨夜露宿。

198724岁。本命年。

我同藏大美术专业的师生们,怀着热情去阿里临壁画,为了那些壁画颠簸半月,坐卡车的货斗上风吹日晒雨雪尘沙,我们临摹壁画的行动多处碰壁,只能望美丽诱人的壁画遗憾地叹息。下决心一定要重找机会一雪此恨。 

“佛像”入选“中华杯中国画大赛”。遭遇心力交瘁的恋情。

阿里之行被雪山、荒原、峡谷的力量感染,重新唤醒对北宋山水的喜爱。尝试抽象水墨“阿里山水”系列。

198825岁。

文管会组织去古格临壁画。上次临画碰壁的经历使我视这次机会为千载难逢。向学校请假未准。不懂回旋的性格使然,一怒之下写辞呈,随拉萨画界李新建、曹勇、罗浩等十几位年轻朋友爬上东风牌货车,第二次西去阿里。

我们住古格王宫的破山洞里,白天临摩壁画,傍晚坐观日落,陶醉于古格壁画的日子,成了我半生里最幸福的时光。对壁画的研究热情更加明确。

路上参与罗浩“与珠峰对话”的行为摄影。回程绕道新疆,再度考察敦煌。

在两个月幸福地触摸历史之后,面对的是学校严厉的处分,热爱西藏文化的热情遭到最无情的冷遇,加上失恋和拉萨骚乱的影响,体验了人生中最苦闷的阶段。心生弃职离藏之意。

198926岁。

怀着在西藏碰壁的失望记忆和对雪域山川古迹思念的复杂心情,在内地游历近一年时间,目睹64的热情与混乱,迷失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艺术创作的方向。

结识后来成为自己妻子的李砾。回祖籍的乡村看望爷爷。

年底,在好友艾平的规劝和陪伴下重返西藏大学任教。在此后的西藏日子里,我们两人拥有肝胆相照的共同人生经历。两人合作完成《布达拉山》

《与珠穆朗玛峰对话》入选“中国现代艺术大展”。

199027岁。

受西藏佛教氛围的感染,读更多与佛教有关的书,认同大乘佛法的世界观。把佛书当画论看。逐步学会与现实和解的生活态度。决心做一个负责任的好老师。

放弃抽象水墨,尝试创作具有西藏壁画风格的作品。

与艾平创办雪域画廊,主要经营的是自己的作品,卖给外国游客。

期间精读阿恩海姆、沃尔夫林、贡布里希的书,这些著作,成为后来自己教学和著书最重要的理论来源。

199128岁。

仔细梳理自己以前走过的弯路,找到了自己“能做的、想做的、该做的”三点重合的位置。不再盲目迷失,以眼见的西藏为题材,改画写实油画。从丹培拉开始实践油画。自学尝试古典油画的多层画法。通过学大师,建立了趋向古典的审美追求。童年环境的影响也开始起作用。

当时所画“转经的人”来自85年红墙的构图,已见出后来“转经道”和“朝圣者”系列大画的雏形。

牟森返藏工作,我后来喜欢电影与他的影响有关。

199229岁。

去尼泊尔考察,认识到西藏绘画与周边文化的历史渊源密切而久远。

在尼泊尔,实践用古壁画的图示置换现代内容。

自那时起,逐渐成为发烧级电影迷,从录像带、VCDDVD到今天的蓝光,目前已有近万部的电影光碟收藏,喜欢的导演很多:徳西卡、大卫里恩、基斯洛夫斯基。。。。也有安东尼奥尼的全部作品,自然包括9岁记忆里被批判的纪录片《中国》。

援藏八年的期限已满,不愿离开西藏,推迟内调时间。

199330岁。

与李砾在拉萨结婚,甜美的蜜月一过,接着就开始了长达四年的两地分居。经历冬回内地,春回拉萨的候鸟式生活。

创作“大昭寺”。

199431岁。

儿子出生。学习做父亲,体验到骨肉相连的深意。《画室——维米尔构图》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 

调整以往民族风情类型的创作主题,改为西藏人物肖像。

结识来拉萨创作《酥油茶馆》的徐维新。

199532岁。

进入90年代,那些80年代来拉萨的朋友接连离开,总是在秋天不断经历送别的时刻。当年理想主义的精神氛围已经不再。自己也计划内调,想到要为大伙留个特殊的纪念,开始准备《干杯西藏》的创作。

199633岁。

与韩书力、阿扎合作,投入大型历史画订件“金瓶掣签”的制作。这幅画的全程实践经验,对我今后的大型创作具有深远的意义,从此获得了驾驭复杂大场面制作的勇气。

完成《干杯西藏》。结识温普林兄弟。

摄影家吕楠来到拉萨,在他学习藏语期间,我们朝夕相处,进行了最深入的思想交流。他坚定的信念和破釜沉舟式的工作热情对我影响巨大。也坚定了自己洞悉真实守望古典的审美理想。

199734岁。

在西藏十几年的时间里,多次碰壁的同时也一步步被西藏改变着,不断地被西藏佛教绘画的宁静与华美所征服。那一年,决定要写《藏传佛教绘画史》,与阿扎自驾吉普车,历经艰辛,深入阿里,考察更多的寺院壁画。 

《自画像》《被丢弃的泥塑》入选“中国当代素描艺术展 ”。

《金瓶掣签》获“韩书力创作基金奖”,获西藏政府“第三届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奖”。

年底,怀着对西藏的依依不舍,内调到天津,结束了与妻儿的艰苦分居,任教于天津师范大学,与妻子在同一教研室。从20岁到34岁,在西藏的时间是13年零五个月。

199835岁。

在师大获准教育部科研立项《藏族绘画风格史研究》,为补充图片资料的不足,与阿扎再次自驾吉普车四进阿里,历经九死一生的危险和艰辛,考察古格王国的周边文化。深入未经民主改革的地区。得见11世纪的洞窟壁画。

内调天津以来,每年冬天都重返西藏,候鸟的日子重又开始。

199936岁。本命年。

年初,回拉萨搜集资料。经历信仰、情感的深刻动荡与考验。脱胎换骨般地度过了内地家庭生活的不适应期。几次回绝做中层领导的机会,一心在画上。

成为创作西藏肖像的丰年,其中,《一家人》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获“天津市美展”一等奖。

200037岁。

为了进行“渡”的创作,到桑叶寺渡口搜集资料。

同时,开始写作专著《藏传佛教绘画史》,作为科研课题《藏族绘画风格史研究》的成果形式。

把学大师的主张带到教学中,钻研丢勒素描的精妙,批判讹传自苏联的中国式素描八股。

200138岁。

住当雄牧村半月,创作《当雄希望小学》组画。

与艾平去林芝画风景写生。

再次去雅鲁藏布江渡口常驻。在江孜藏族朋友家过藏历年。完成大型作品“渡”,成为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代表作。

年底第一次去欧洲,70天里看60多个博物馆,对自己学习油画帮助巨大,知道了品质、深刻、感染力的标准和高度。醉心于委拉斯凯兹、维米尔。

0.jpg

200239岁。

调到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得了更好的专业氛围,与孔千、忻东旺、祁海平、赵宪辛等优秀的画家成为同事和知己。

《宁玛僧人一家》获“纪念讲话60周年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和天津展区金奖。

1.jpg

200340岁。

当年的学生现在都已在西藏的重要位置任职,几次重返西藏,和靖、覃永才、巴欧、嘎德、阿扎都对我帮助很大。

创作《转经道》系列。

《渡》入选“携手新世纪----第三届全国油画展获奖作品展”。

2.jpg

200441岁。

总是怀着对拉萨深厚的复杂情感,每到冬天就像是被召唤到自己成熟长大的“故乡”。拉萨变化之快也经常让我这老西藏难以接受。

《转经道之红》 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铜牌奖,获“天津市建国55周年美展”金奖。

3.jpg

200542岁。

认定画画也是修行方式,被慢慢唤醒的情感像是与无疆大爱联通到一起。

读奥修、克里希纳穆提的书。

创作单色画“朝圣者”系列。

《渡》应邀“大河上下——新时期中国油画回顾展”。

在美国 “中国当代艺术画廊” 举办个展《西藏》。

200643岁。

评为教授。

春节、藏历年期间到昌都和甘孜州采风。

因为“干杯 西藏”那张画成为中央电视台10频道的《人物》。

温普林作为策展人,在仁画廊举办个展“渡-于小冬西藏油画展”。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社会记录》栏目专题报道“我向你走来”。

《佛灯》应邀“精神与品格—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研究展”。 

历时6年不断修改的《藏传佛教绘画史》出版。

《于小冬讲速写》由与我同岁的大学同学张英超制作出版,英超与我成为后续出版的最佳合作伙伴。创造发行奇迹,出现大量盗版。

51.jpg

200744岁。

年初到甘孜州石渠县采风。来到自己画中最常出现的那些人物的故乡。在偏僻的牧场深处,找到四年前拉萨结识的牧区青年嘎丹,住到他的家里。体验简单的理想、贫困的生活、浓烈的情感。

回程走青海,重访西安看兵马俑,体会雕塑群简洁的造型与真实特征完美结合的伟大,启发很多。

夏天,普拉多美术馆在北京展览期间,每天数次往返小旅馆与美术馆之间,靠记忆方式临摹委拉斯凯兹。

61.jpg

200845岁。

搬到现在的画室。活的更加本色天然。

创作长卷“阿日扎的小学生”。 

去山东采风创作现实主义作品《考前班》。

《阿日扎的小学生》入选第三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

《藏传佛教绘画史》获天津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出版《于小冬讲触觉素描》。

71.jpg

200946岁。

年底重返有立交桥的拉萨,感慨八十年代的西藏记忆已经无从找寻。这个夏天,成为课堂写生的收获季节,是作品数量最多的一年。

《考前班》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第十一届天津市美术作品展金奖。

《阿日扎的小学生》应邀“灵感高原-西藏主题美术创作回顾展”。

《牧羊人的孩子》《次仁拉仙》应邀法国、意大利“雪域高原-中国绘画作品展”。

出版《于小冬再讲速写》。

81.jpg

201047岁。

与油画院的师生一道,前往意大利和法国,看卡拉瓦乔和佛洛依德回顾展。

因父病重取消俄罗斯之行,与童年向往已久的艾尔米塔什的馆藏名作失之交臂。

《妇人和三个孩子》入选北京国际双年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石渠女孩在拉萨》等三幅作品应邀“寻源问道北京-鄂尔多斯中国油画邀请展” 。

参加美协新疆采风活动,《刀郎舞演员夏提古丽》等两幅作品应邀“阳光新疆-写生展”。 

《临摹委拉斯凯兹》和《附中女生》等三幅作品参加中国油画院展览“面对原典-回到写生”。

出版《于小冬三堂课》。

西藏卫视专题访谈“西藏往事” 。

成为杨飞云老师组建的中国油画院课题组成员。

91.jpg

201148岁,本命年。

经历多位亲友故去的大悲痛。

去甘孜藏区和塔什库尔干写生。

《阿日扎的小学生》《阿依莎汗的家人》等多件作品应邀“建党90周年”“纪念西藏和平解放”“天山南北”等多个大型展览。

在油画院课题组与赵宪辛、姚宏儒、何红舟、崔小冬、李晓林等高手们共同作画。

1.jpg

201249

更多作品参加全国大型展览和国际交流展。

第一次回母校鲁迅美术学院举办展览,是几个老同学的联展 “不务正业”。

《朝拜》参加第五届北京国际双年展。

出访日本、韩国、英国。

2.jpg

201350

为辅导儿子参加艺考,放弃盼望半生的去西班牙临摹大师的机会。

更忙了,德国、北京、新疆、杭州、敦煌到处跑。

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茶马古道》经两轮角逐,签约“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雅昌博客总排名第一,达到39314068点击量。

着手准备第一本“大红袍”大型画册。

3.jpg

201451

游历西班牙、美国,出访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年底游历俄罗斯,在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终于见到儿时画册里神往的大师作品。

当选为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春夏两次去青海牧区写生。

与自己的研究生们组建于小冬工作室。

《燃灯节》获天津市美展一等奖,入选全国美展,获优秀作品奖。

着手准备第一本“大红袍”大型画册。

4.jpg

201552

相伴妻儿同游法国、西班牙。

完成了三十万字的《藏传佛教绘画史》书稿修订。

成为中俄油画艺术创作高研班成员。

春夏两次的青海牧区写生,加上重返拉萨,收获大量的写生作品。

大型画册《于小冬绘画作品集》(大红袍)出版发行。

多次应邀成为全国大型展览的评委。

《燃灯节》作为获奖作品参加国内及国外巡展。

《看飞机》入选第六届北京国际双年展。

《阿日扎的小学生》等作品参加“大美西藏”画展。

成为“向人民汇报——当代十五位美术家作品展”的成员之一,《阿依沙汗的家人》、《妇人和三个孩子》(中国美术馆收藏)等四件大型创作和10件素描参展。全国重要媒体和“新闻联播”专题报道。

《开耕节》捐赠西藏牦牛博物馆,实现留一张大画给西藏的心愿


备案号:藏ICP备18000146号-6

西藏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