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贯彻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宣传标语:

1 .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 2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奋力推动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3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 4.确保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 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确保 生态环境良好 确保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 5.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 6.治国必治边 治边先稳藏 7.依法治藏 富民兴藏 长期建藏 凝聚人心 夯实基础 8.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9.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 10.维护祖国统一 加强民族团结 建设美丽西藏 1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12.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3.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14.缺氧不缺精神 艰苦不怕吃苦 海拔高境界更高 15.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 16.感恩党中央 感恩伟大祖国 感恩新时代 17.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努力奋斗

服务大厅 |

西藏网上信访大厅

|

西藏党员教育网

|

违章查询

|

藏汉互译

|

就业招聘

|

社保办理

|

企业信用查询

|

更多

西藏网群 |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 中国西藏新闻网

西藏旅游信息网

西藏文化网

西藏气象

西藏教育考试网

|

拉萨

城关区

当雄县

堆龙德庆区

曲水县

墨竹工卡县

达孜区

尼木县

林周县

|

日喀则

桑珠孜区

亚东县

江孜县

白朗县

拉孜县

萨迦县

岗巴县

定结县

定日县

聂拉木县

康马县

仁布县

南木林县

谢通门县

吉隆县

昂仁县

萨嘎县

仲巴县

|

昌都

卡若区

江达县

贡觉县

类乌齐县

丁青县

察雅县

八宿县

左贡县

芒康县

洛隆县

边坝县

|

林芝

巴宜区

墨脱县

波密县

工布江达县

米林县

察隅县

朗县

|

山南

乃东区

错那县

扎囊县

贡嘎县

桑日县

琼结县

曲松县

措美县

洛扎县

加查县

隆子县

浪卡子县

|

那曲

色尼区

嘉黎县

比如县

聂荣县

安多县

申扎县

索县

班戈县

巴青县

尼玛县

双湖县

|

阿里

噶尔县

普兰县

札达县

日土县

革吉县

改则县

措勤县

www.souxz.cn
网站首页>实时热评
一张节目单,为何变来变去
2025-04-23 09:37:22    来源:人民日报    阅读量:

只有深入了解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按需调整“文化菜谱”,烹制出的“文化大餐”才有滋味、对口味、耐回味

敲定一张基层演出的节目单,有多难?可能超乎很多人的想象。

江苏省“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首次开进镇江市后白镇二圣村,根据实际调整了节目单,可台下村民似乎对一些精心选择的节目并不满意。原来,他们最爱的戏曲没听过瘾。了解到村民的真实需求后,团队在后续的演出中加了3场折子戏。

“变来变去”的,不止于此。宿迁市沭阳县的村民提出要听苏北琴书、淮海戏,节目就根据“点单需求”进行调整;露天演出的现场环境较为嘈杂,室内剧场较为安静、设备齐全,演出得依据现场条件应变;一些地方的观众以中老年人为主,演出于是加入了更多相声、木偶表演等趣味性强的节目……

这么大费周章,为了啥?答案藏在座无虚席的演出现场,藏在台下此起彼伏的掌声和叫好声中。一张张“变来变去”的节目单,写照着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价值旨归,背后是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的不懈追求。

如今,乡村的“文化餐桌”日益丰富,文化下乡这道“大餐”如何更合胃口、更受欢迎?类似的实践探索有着借鉴意义。如同厨师做菜,既熟悉食材的特性,又懂得食客的偏好,才能烹饪出让人赞不绝口的美食。确保文化下乡送出实效、送到心坎上,既要在丰富供给上做文章,也要在供需精准对接上有新作为。

经常盘点“自己有什么”,更应思量“群众要什么”。乡村是农民群众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他们有自己的文化需求和审美习惯,更希望看到、听到有乡土气息的文化产品。江苏涟水县淮剧团有这样一段经历:早些年,剧团下乡演出,老戏老唱,观众零零散散。剧团勇敢求变,编剧袁连成一头扎进农村调研,创作出《鸡村蛋事》《村里有个管得宽》等反映苏北农村生活的作品。这些作品一上演,就受到村民的欢迎,因为戏里讲的是他们的身边事,有熟悉的乡音乡情、有实在的关心关切。可见,只有深入了解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按需调整“文化菜谱”,烹制出的“文化大餐”才有滋味、对口味、耐回味。

基层文艺这场大戏,群众“当观众”,更要“唱主角”。一些文化下乡活动之所以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包大揽”“单向输送”,没能很好激发群众的创新创造热情。热气腾腾的基层实践中、五彩斑斓的乡土生活中、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文化创新发展最宝贵的源头活水。

根据乡亲们的兴趣和特长,陕西铜川近年来建立了一批乡村文艺小院。田忠来的戏剧小院里,喜欢秦腔的村民们聚在一起,自拉自唱;韩淑凤的民间文艺小院里,农村日常、民俗风情经由一双双劳作的手化身妙趣横生的非遗剪纸和农民画。这些文化“特色小灶”之所以红火,正因为它们由群众自己“掌勺”。把“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与首创精神,才能更好激发文化赓续传承的内生动力、激活文化繁荣发展的“造血功能”。

文化如春雨,不紧不慢、不疾不徐、静默无声,却拥有滋养万物的力量。相比于“猛火爆炒”,“文火慢炖”显然是文化建设更适宜的“打开方式”。精心调配“菜谱”,推出更多饱含乡土气息、时代味道的“文化菜肴”,创造更多群众共建共享、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所有这些努力,最终都将化作乡村全面振兴温暖而厚重的人文底色。 (李卓尔)

责任编辑:冯艳玲

快搜西藏客户端

西藏窗口资讯门户

备案号:藏ICP备18000146号-6

西藏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